close

我來回應朱同學的問題

這是個好問題,深水潭能讓什麼生物棲息呢? 最直覺得應該是魚類和底棲性水生生物,如果我的推斷沒錯,魚類和底棲生物會從溝渠進入,種類不清楚,或許得請老師來講解一下,畢竟我對魚類不熟。所以真的會增加其他生物來此生存的機會。  那為什麼我還是會認為這是個失敗的工程呢??

 

請用環境倫理的角度來看這項工程

 

1. 這個深水潭不該出現在這裡

附近魚塭為了養活人口我們沒話講,魚塭的出現也是幾百年的事了,台南開始大量漁塭養殖大概是清朝鄭成功時代拓墾台江內海,圍海造陸加上淤積形成現在四草七股陸地,然後拿來養魚種田曬鹽。所以四草七股其實沒有出現過真正的"純天然原生環境",但是傳統產業和大自然互動這麼久了,兩者已經緊緊牽連在一起。聽過台南沿海的四季循環嗎? 春天是冬候鳥北返的季節,台江內海的魚剛好到了最肥美的季節,農民們的旱田正在採收,整個田裡都是麻雀、班文鳥、焦鶯。 夏天時,旱田轉為水田,許多水鳥在田間快樂生活,養殖漁民們努力養魚,潟湖、濕地的生物也拼命繁殖。秋天冬候鳥又回來了,水田切換成旱田的那個禮拜,滿天幾十萬隻的候鳥和過境鳥在空中像蝗蟲過境,超級壯觀!! 冬天時漁塭停止養殖,放水只剩下一攤平淺水深,鹽田也趁著冬天長日曬來曬鹽,不管是魚塭還是鹽田,都因為水深適合加上有許多小生物隨著溝渠流入,吸引大批水鳥。天然濕地內的魚也提供冬候鳥食物。年復一年,傳統產業其實和大自然緊緊相依。

 

但是,那塊深水潭能幹嘛?? 

 

如果那邊本來就是深水潭,那也就算了,但也不是,是人類暴力開挖的,還跟自然形成的深水潭很不搭。濱海原生水潭大都是感潮帶,會隨著潮汐漲退。人類傳統產業也能算是半個感潮帶,在某些時候會開通溝渠來改變水深。因為有感潮帶,濱海地帶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。但是請問那個深潭能幹嘛??   從它建好到現在我沒看過他的水位有下降過。附近的草澤都還會隨季節而有水位變化,但紅樹林生態公園的深水潭是個不會動的水潭,四草地區可不缺水潭唷,成大水工試驗所旁邊的深水潭每年固定吸引一大堆雁鴨科來訪,裡面一定也有很多魚,周邊應該有很多爬蟲類和兩棲類棲息,這樣的深水潭才能說他有生態價值。沒事把原本長得好好的紅樹林淺灘挖成深水潭,這水潭根本不該出現。

 

 

2. 破壞原先環境就是不對

不管原本的環境是純天然還是次生生態系,既然已經形成穩定的環境就沒有再去動它的理由。從一開始的影片就可以看到,紅樹林生態公園的紅樹林長得頗茂密,那不是現在種的,是本來就長這樣,原本整片紅樹林淺灘可能孕育著8種招潮蟹、5種軟體動物、7種昆蟲,每年還能迎接種類眾多的候鳥。一挖下去,這些生物的生存權都被硬生生剝奪了。談戀愛都有分先來後到,人家生物好好的長在這裡,就算不是稀有種,人類何德何能有權力把人家連根拔除呢??  做這種事,就跟丟消波塊到海岸,還得意洋洋的說"雖然環境改變了,但還是有魚來呀",一樣的沒道理。

 

再說,紅樹林雖然算是生態多樣性較差的環境,但一定比一年四季都滿水位的小水潭強很多。

 

And.... 你怎麼知道那些水鳥不是稀有種XDD  我在台南親眼看到的鳥類有200種,扣除掉雁鴨和部分鷗科這些要深水環境的水鳥,原本紅樹林淺灘能提供當中約60種水鳥棲息,名列國際保育名單的就超過5種了 現在變成深水潭,會來的大概只剩白鷺、夜鷺、高蹺鴴等幾種鳥會來吧。(鷗科和雁鴨科太怕吵,不會去那裏。)

 

 

對了,我想針對你的基隆河堤岸的部分發言,因為我單車環島時也有經過。我覺得這是在大都會周邊下能得到的最好結果了。 畢竟那邊住宅多,淡水河又大,一定要建堤防。而且人又多,總是要讓大眾能有休閒空間又要保護紅樹林,架高隔離人和紅樹林是最好的方案。  雖然河堤不是採用生態工法,但這工程能保護紅樹林,又何嘗不能稱它為生態工程呢??


所以,我覺得關渡
基隆河的河岸工程真的很不錯!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allenger1501 的頭像
    challenger1501

    challenger1501的部落格

    challenger15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